欢迎您来到江苏东浦管桩集团官方网站!
东浦集团
您当前位置:江苏东浦管桩集团 >> 走近东浦 >> 媒体东浦 >> 浏览文章

王 凡 生 :拥有七项国家专利的维修工

2015/6/9 10:24:23 【字体:

时间:2014-04-09 11:04:13 来源:本报 作者:谭学立 周新林 编辑:gxz

 在江苏东浦管桩有限公司的大型堆场南边,有一个比较简陋的修理车间,车间院子里一侧是从生产一线运来的待修的旧设备,另一侧堆着已经修好的近百台各种类型的电机。车间里,一位戴着老花眼镜、身着工作服的50多岁的老师傅,正在全神关注地绕着电机线圈,并不时作些维修记录。他就是连云港市建材行业先进个人、江苏东浦管桩有限公司维修车间设备维修工王凡生。  

爱学习,对电器设备充满兴趣
 1999年,王凡生调到江苏东浦管桩有限公司设备科维修班工作,至今已有15个年头。他虽然只有初中文化水平,但15年来他勤学好问,注重机械、电气、液压、自动化控制方面理论知识的学习,记下了大量的学习笔记,一有技术讲座,他总是坐在第一排,他象一块海绵汲取着更多的新知识。遇到不懂的问题,就主动向工程师请教。至今,他的工作台还放着一本新华词典、一个收音机,用来作为学习工具。
 王凡生不但自己好学,还让他儿子也参与到电器设备修理的学习和应用中去,把修理电器的班传给下一代。现在,他的儿子和他一起组成修旧废电器维小组,父子俩组成了一个传帮带的好搭档。
  爱钻研,破解不少生产难题
 王凡生带着生产中遇到的难题向书本请教,又把书本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产中去。他是一个爱动脑筋的人,一有空就会琢磨一些生产中出现的难题,探索一些解决的途径。
 2010年,他发现车间在加工工程用的桩尖时,制作劳动强度大。要制作这样的桩尖,首先要用煤炭把铁板烧2个小时,再同时由6个工人用大锤锻打成锥型桩尖,一个工时只能加工三个桩尖,费时费料费力。王凡生看在眼里记在心里。在领导的支持下,他运用自身的技术特长,大胆探索创新,用了一个月的时间研制便捷式加工机械。光图纸他就画了上百张,终于成功研制了“锥型桩尖加工机”。投入生产后,效率提高了8倍,大大减轻了工人的劳动负荷,减少了用工人数,现在只需要一个人就能操作。同时,取消了煤炭使用,降低电焊条用量,降低生产损耗2%,每年为公司节约煤一百吨,减少了环境污染,每年为公司带来20万元的经济效益和突出的社会效益。此外,王凡生还研制成功了电缆转筒机、堵转电机、卷板机,卷报箍机等与生产紧密相关的设备,改变了人工加工的历史,提高了效益,降低了成本。

爱发明,参与研发7项国家专利
 平时较少说话的王凡生,把心思全部用到公司的技术创新上。他经常深入到生产施工第一线,在帮助处理机械设备故障中,总是做一个有心人,把一些需要解决的难题,带回来进行琢磨。
  为了及时总结成果,把技术革新转化成知识产权,2012年以来,王凡生在公司创新办公室的支持下,已进行了近10个专利线索的搜集整理,现已申报了“使用便捷的桩尖制作器”、“用于搅拌机塘的排水装置”、“用于蒸氧池的排水装置”、“新型机塘抽水装置”、“新型窑上排水装置”、“用于电缆收卷器的堵转电机”、“用于加工拔丝机绕线盘的车床”7项专利,有5项获得授权证书,其中有2个发明专利。一项申报国际专利,两项填补国内同行业空白。
  爱节约,修旧节支30万元
 勤勤恳恳做事,老老实实做人,这一直是王凡生的座右铭。他爱厂如家,心疼公司每个设备,拾起每一个螺丝。他平时总是精心保管好设备,使设备始终保持在最佳状态,更好地为生产施工服务。
 2012以来,他向公司提出的多项修旧利废的建议得到采纳,并由他牵头成立了一个专修电器设备的维修小组,集中维修从生产施工中退役下来的旧设备。据不完全统计,仅2013年就维修各种型号电机139台,变压器编笼机电焊机蹲头机5台,用铜线600公斤。他绕的线圈能绕地球走5圈,节约经费达30多万元。
 10多年来,王凡生就像一头老黄牛,默默无闻地奋战在机修岗位,先后被评为连云港市建材行业先进个人、公司优秀星级员工和科技创新标兵,并荣获了公司突出贡献奖。

(江苏工人报)